“嫡传后人”酱香型53度白酒是传统的12987工艺酿造。贵州茅台镇地地道道的53度酱香型白酒12987工艺分别是:一年生产周期、二次投料、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和七次取酒。今天就与小编一起来探讨何为七次取酒,为何需要七次取酒,每一次取酒口感难道不同吗?
为此我们特意询问了贵州王嗣酒业“嫡传后人”酒的酿酒师傅,他介绍酱酒每一轮取酒口感、层次、香味、后味都是有区别的,这也成就酱酒口感复杂,“百人百酱味”的特点。
第一轮取酒(涩)
“嫡传后人”酱香型白酒第一次取酒,一般是在完成三次蒸煮发酵后12月到1月左右开始取第一次酒。这时候的酒苦涩难以下咽,酱香味较为突出,还有一丝生粮食的味道,带有焦香味,但是涩味比较突出,略带果香味,后味微苦。
第二轮取酒(酸)
第二次取酒是初春季节,与第一次取酒相隔一个月,取的酒和第一次相似,只是后卫较为干净。取的酒有酸味,有一丝甜味。
第三轮取酒(醇)
第三次取酒一般在四月,三轮次酒是所有轮次中较好的,也是接近于53度的酒,以后七轮次酒勾调中,第三次取酒也是占大头。取的酒酱香味突出,甜味有所提升,还有果香和窖香,酒口感醇和,无色透明,后味也干净。
第四轮取酒(香)
5月取第四轮次酒,得到接近53度酒,这轮酒体不错,酱香味突出,回味悠长。
第五轮取酒(酱)
6月取第五轮次酒,接近于53度,这一轮次的酒品质也可以,但是与三、四次相比开始下滑,酱香比较淡,但是焦香突出,酒体平衡不错,回味绵长。
第六轮取酒(焦)
7月取第六轮次酒,第六轮次酒酒体无色或者微黄,酱香味明显,后味长,有焦糊香味。
第七轮取酒(糊)
8月取最后一轮次酒,酒的颜色微黄,酒体柔和,除酱香突出外,焦糊香更加突出。
这七轮次取酒过程中,贵州王嗣酒业“嫡传后人”酒调酒师认为,3-5轮次酒较好,称之为“大回酒”,也就是3-5轮次取酒得接近53度的“大回酒”,第六轮次取得为“小回酒”。而第一轮次和第二轮次的较为酒酸涩辛辣,第一轮取酒焦香苦涩。
但是七轮取酒各有用处,调酒师需要根据酒的味道不同,选择不同轮次的酒勾兑,正宗的贵州茅台镇53度酱香型白酒,是以酒调酒,不添加其他任何杂质,这样的酒才是地地道道的53度纯粮食酿造的酱香白酒。
而7轮次酒取完后,需要根据酱酒三大典型体“酱香、醇甜、窖底”,进行分类,按不同等级封坛窖藏,一般需要储存三到五年以上。然后再根据不同年份、轮次的基酒调出不同口感的酒,这样才能包装上市出售。也就是因为其工艺复杂,还需要最少三年以上的储存,通过精心勾兑,最终才能呈现一瓶好酱酒,所以正宗贵州茅台镇53度酱香型白酒都不便宜。一瓶纯粮酿造酱酒,精心勾兑,百人百酱味,选贵州王嗣酒业“嫡传后人”酒。